看到这个神器的出现,相信广大老师和家长是高兴了,而广大学生已经哭晕在厕所了而这个强大的“刷脸”防逃课神器就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沈浩老师所设计的沈浩老师简介沈浩,传播学博士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大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实验室主任,中国市场研究协会(CMRA)会长他在国家信息中心发过2017年大数据发展产业报告中,被认为是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大数据学者在国内,很多人都是经过沈老师的介绍才开始了解大数据,《大数据时代》和《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这两本书上,也都有他的推荐语关于人脸识别1,新闻学院教师的理工科背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深度学习技术的融合就诞生了今天的人工智能,而沈老师一直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深度学习技术出现之后,他已经学习了半年多的时间,从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了算法的革命沈老师在中传教书31年,最初在理学院,教数学和计算机相关的学科后来来到新闻学院,在新闻这块从事数据分析可以说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和数据打交道作为理工科出身的他有数学背景,并且意识到逐渐发展变化的技术之重要性,一直保持着对新技术的好奇与探索2,刷脸签到系统在课堂上使用“刷脸签到”实际上是他的个人行为,因为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之前校长提到过想用刷脸实现宿舍签到,但因各种原因未能付诸实践目前他实现的这套非常简单实用,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难度“刷脸签到”需要现场拍一张照片,随即和数据库里的照片匹配就可以完成签到但学生人数众多,收集照片起来难度有点大,也涉及到云计算的平台上的使用他正好和百度也有比较好的关系,用百度的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单次注册、多次刷脸签到iPad正好也有拍照功能,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把系统安装到iPad上关于“刷脸签到”的具体操作,沈老师所教的每个班都有一个微信群,只要他把二维码发到群里,学生们就会自己完成注册签到“但是仍然存在刷脸刷不上的情况有的学生上传了自己的证件照,尺寸小,也比较模糊,可能难以识别另外有的女生用美图秀秀之类的美图软件,把脸都拉变形了化妆对于识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脸变形之后无疑给识别增加了难度”沈老师告诉记者另外,沈老师的设备放的位置不太好,很多同学要蹲下来才能刷上戴帽子的学生可能把脸遮住了,就也识别不上,但是多次以后的识别率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如今人脸识别的技术相对成熟,准确率已经和人眼无二,所以大概一秒钟的时间就可以识别人脸、完成签到漏洞也是存在的,非“活体刷脸”导致了即使拿一张照片来刷脸也是可以通过的“大课签到其实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非本专业的学生我也不认识,签到的准确率就存在问题到了学期末,你看我桌子这么乱,签完到的那张纸最后也找不着了”沈老师笑着说,“我的课程内容也比较难,学生们来上课更多的是兴趣使然使用刷脸签到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向学生们介绍这个技术,也测试一下这套系统”学生们都热情踊跃,积极配合一方面是因为“刷脸签到”趣味性很足,另一方面大家对有没有考勤非常关注“使用这个系统之后或多或少增加了一些出勤率,但这不是核心问题毕竟我只check in,并没有check out如果是教务处和学校相关部门来实现,那么学生的出勤率会得到一定的提高每堂课是否签到学校就有记录了”3,“刷脸系统”的应用前景沈老师开玩笑说其实刷脸应用在宿舍反而更有用,对同学们来说会很好进行管理如果说一个学生几天不回宿舍,楼管阿姨是不知道的一旦出事,后果会非常可怕如果使用“刷脸”系统,后台会储存丰富的数据,记录下你进进出出的时间点最近学校安装了直饮水系统,操作很复杂又要扫二维码又要接水,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同学们拿着杯子只需要刷一下脸就可以了呢?这样会非常简单方便但是这些东西和“人脸识别”结合起来到实践层面,其实存在很多工程方面的问题,比如刷脸之后闸口的打开、灯的打开、电扇的转动......在这些应用层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人脸识别的应用前景还是很好的,也许将来中国十三亿人每一个人的人脸都能像一张身份证一样,有着生物识别信息如今,带着“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传播学博士、数据挖掘的专家、数据可视化追逐者、商业智能的探索家”头衔的沈浩已然成为了业界专家,但他却始终强调自己“是一名教师”,更强调怎么把知识传播给别人,形成集体的智慧现在他的工作室里面都是对数据挖掘有兴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他也经常办一些兴趣小组或者开一两个进修班,博客也成了他的第二课堂沈浩老师最早从事数学教学,后来因为教研室的带头人(在统计分析和传统调查、传播研究方法领域非常强)柯惠新老师带领下,把沈浩和教研室的其他同事都带入到定量研究和调查研究方法上,“所以1998年开始,我们正式到了新闻学院,一直专注于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数据、定量研究慢慢进入市场研究领域,比如说CCTV的改版研究,特别是收视率、收听率、互联网调查等等这方面研究的工作,我们做的是比较早的”后来基于个人兴趣和背景,沈浩2003年转到数据挖掘领域,“那时候转得很早,很少有人知道在2005年的时候我就给研究生开公选课,讲社会网络分析其实今天的社会网络分析就是现在的微博呈现的网络科学,大概在2009年,我开始关注互联网的数据采集,到现在成立大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机实验室,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运用空间技术、社会网络科学、情感分析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提取空间数据和人类的情感数据,用来研究人类社会行为”沈浩对于新的技术或者应用都会去尝试,特别是现在的学生都是“95后”,已经是数字一代,不断尝试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数据挖掘需求“人家说我的数据分析很好,是因为我干了20多年,一直从事这个工作而且我干这东西不累我喜欢这个事儿”沈浩告诉记者,大数据在社会领域对很多方面产生了影响,比方说传媒领域移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传播、沟通方式的改变,也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像每天微博微信,包括媒体领域的媒介融合,这些都是大数据有人把大数据当成第四生产要素,也有人把它当成一种科学研究的范畴,它改变了人们研究的方式” 总之,我们应该热情拥抱大数据——“大数据已经对我们的生活、工作,甚至思维方式产生了根本的改变所以有时候,我们更愿意说大数据时代而不说大数据”当然,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的沈老师还是一位摄影发烧友下面请欣赏沈老师的个人作品~~~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成为了沈浩老师的粉丝了吧那么最后,小编再给大家一个彩蛋,告诉大家沈浩老师的公众号,里面有很多时髦的新知识哦编辑:陈涛涛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