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修容,就是现在人所谓的化妆
美容爱美之心,是自古已然的,并非现代人的专利仙姿国色并非到处都有,这种美丽是天赐的,所谓天工之巧;大部分人还是需要修饰的,要借助人力,巧夺天工古代女子也并非如现代人认为的科学不足,方法不够 ,以至于美容手段欠缺实际上古代女子对自己的形象塑形,有很多方法有些跟现在也差不了多少“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至少说明她们认为腰要细,少吃是一个方法,以至于有饿死的“楚王好高髻,宫中皆一尺”,发髻做到一尺高,那还是需要花很多心思和技巧的只不过她们略微夸张了一些科技虽或进步,但人的变化,千百年来并不大脸上出油,古人早都知道,而且分得清清楚楚只不过他们的认为跟现代科学不太一样罢了他们认为人体有自生之油,从毛孔沁出这个“沁”字用得很有味道,慢慢渗入或透出,就是沁现代人则说分泌只是讲原因,过程表现就不如“沁”字了而且,古人认为胖人沁出的油多,瘦子沁出的较少对于这沁出之油的描述是:似汗非汗这个性质也定得很准这种沁出来的油,浮在脸上,难免有点油光满面了这是
皮肤内生的油还有一种沾上去的,无论脸上还是
头发,都会沾油因为女子需要化妆,最要修饰的都是头发和脸,沾上油也不奇怪何况要经常用手按头发,手发摩擦,油也会移到头发上去这是个大问题,说明古代女子经常面临着油质皮肤和头发,一向是让女子很头痛的因为要用到胭脂,上粉着色,最怕有油,影响胭脂上色头脸的美观,对女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古今皆然《红楼梦》中,宝玉劝平儿理妆,就提醒说“把头也另梳一梳,洗洗脸”洗完脸,又劝:“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像是和凤姐姐赌气了似的”脂粉,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还有遮盖情绪的作用我们常说一个人不高兴,说“拉着一张脸”,可见别人也是看脸色定人的所以梳妆大有必要平儿理妆的第一步 ,实际上就是去油平儿通常是用铅粉的,古时贵州所产的铅粉最出名,叫“桂粉”,用黑铅着糟瓮罨化,这东西的药理作用是使蛋白质沉淀而起收敛、制泌的作用古代女子常拿来控油但贾宝玉却有更好的东西,他不给平儿铅粉,而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这东西,类似于现在姑娘们化妆用的粉底其后才是上胭脂,通常用玫瑰膏子,平儿用的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只用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用一点水化开抹在唇上,手心里就够打颊腮了这是贾府大观园的生活平常百姓是很难做到的古时大部分女子控油,其实只有一个办法,而且这办法永不过时那就是清洁最讲究的是洗脸的方法和洗头梳头的方法这一点做好了,“油头油面”状况基本就控制住了洗脸,古人叫盥面也没其他的目的,跟我们一样,是为洗干净,文言说法是“濯垢务尽”古人的观念里,脸除非沾上其他的东西,一般还是很干净的,但依然要洗,尤其女子,就是因为脸上的在污垢是油古代女子的化妆品里面本来就含油,而且比较严重所以第一个就是要防从外而来的油,如果盥洗完毕,涂脂搽粉之后,脸很白,只有一个地方被手指头上的油沾着,那脸上就是一个黑点而且乌黑发亮,因为粉上加油,只见油不见粉,衬托得更加黑了所以面帕专用洗脸用的面帕,只用作洗脸,擦臂抹胸都不可最忌用洗脸的面帕擦头发因为古代女子洗头发用膏沐,膏是用来润泽头发的油脂,沐,实际上是米汤米汁也用来洗脸,也是为了控油《诗经》里的女子 就这样做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朱熹明明白白的指出:
“膏,所以泽发者;沐,涤首去垢也”所以,古代女子头发上本来就有油脂用擦过头发的面帕擦脸,那不是往上抹油么?简直就像是机械工人拿油布擦拭零件只能越擦越油,不沾灰尘,当然也不能沾脂粉了其实古代女子脸上去油,就这两个办法是用特制的水洗脸,比如用米汁(实际上就是淘米水),也有用桃花和酒调制的类似洗面液的东西,类似香皂的东西,在宋代已经有了,也常用然后再用清水盥洗魏晋时期的贵族女子,把豌豆磨成细粉,辅以香料、中药,做成澡豆,使用时放入水中融化,就水洗涤,不仅能去污,且有一定消毒作用这当然那平常用不起了普通女子只能用皂荚研磨掺入香粉这个效果其实并不是很理想的擦脸的面帕要单独用,保持洁净这两点做到,基本上没问题了至于头发之上,本来就要用膏沐没有膏沐,女子的头发只能是如沈端节《江城子》说的那样,“鬓如蓬”了但用膏沐之前,也要先去除头发上的油这也就是为什么用米汁洗头的原因了何况,她们头发经常盘起来,要做发髻,这很影响头发的干净所以洗头时就很讲究淘米水是常用的,以前是黄米,后来发展有大米,统称米汁加上润发膏,合成膏沐当然,淘米水用第二遍第三遍淘米的最好其次还有草木灰之类,草木灰需要在水里搅拌、沉淀,之后过滤,这过程中溶解了碳酸钾成分,洗头发很有去油的效果皂荚谁也常用,不过比较麻烦,皂荚捣碎后要用水煮熟,用这个谁来洗头发只不过味道不好闻孙思邈、李时珍都为女子头发洁净柔顺、去头油做过贡献,他们是讲究治本的,认为头发油,跟头皮有关系所以《千金方》和《本草纲目》中记载很多养护头皮,去除头油的药物比如皮哨子,抗菌止痒;尤其侧柏叶、丹参,能凉血消炎,控油有极好效果;人参、当归、何首乌滋养乌发,“发乃血之余,血乃发之本”中国民间也都认同这种说法这是在“化妆品”上下功夫治标的其实古代女子处理头发上的油,另有秘密武器叫“篦子”我们听过梳子,但“篦子”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见过了,至少在 80 年代这东西还很多的有个词叫“鳞次栉比”,“栉”,实际上就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梳子的齿比较疏,篦子的齿则非常密集用篦子梳头,里面的杂物,包括头皮屑,甚至虱全部都可以输出来现代没有虱子了,当然用不着篦子梳头,比梳子梳头舒服,可以密集按摩头皮这东西自古就是闺中物品,以前男女定情,就送篦子在古代女子头发美容的步骤中 ,篦子要比梳子重要古人认为篦是栉之兄头发里面无杂物,包括尘土,头发才能丝丝柔顺,否则会变成一片毡这是梳子无法解决的只能用篦子所以,古代善蓄姬妾的,都是“百钱买梳,千钱买篦”篦子好,头发就好篦子梳头,让头发丝丝干净,然后用梳子精致的篦子制作很讲究,富贵者用象牙,贫困者用角现在还有人做收集收藏篦子,才是古代女子头发去油,保持柔顺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