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小王庄村的年轻人使用确山提琴
本报记者张笑闻摄②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展厅内,工作人员正在梳理假发制品
本报记者聂冬晗摄③石佛寺镇珠宝加工厂内的流水线作业
本报记者沈剑奇摄编者按当“田园风”遇上“国际范儿”,将擦出怎样的火花?河南的很多乡村,早已不再是“土气”的代名词,它们发挥本地优势,壮大特色产业,将独一无二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令全球消费者爱不释手
本期我们聚焦小村“洋气”的一面,刷新你的认识,看河南乡村如何惊艳世界
小提琴奏出“向往的生活”□本报记者张笑闻10月15日,雨后初霁
在确山县竹沟镇小王庄村一间简陋的小屋里,4名村民促膝而坐,手中刻刀不停舞动,粗糙的木块被细致地雕琢,他们正在干着一件“高雅”事——做提琴
“像这样的提琴工坊,在竹沟还有121家
别看作坊不大,但每年生产提琴达40万把
”竹沟镇党委副书记张根向记者介绍
竹沟镇做提琴的时间并不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山县一批农民来到北京,为讨生活在提琴工厂打工
靠着聪明踏实,这群竹沟人从学徒做起,一路打拼,成为制琴师,学到了手艺
2015年,确山县提出“欢迎闯天下的确山人回老家”,规划建设提琴产业园,以免三年房租、税收优惠等政策和浓浓的乡情,吸引务工人员回乡创办提琴企业
60余名确山籍制琴师选择返乡,让制作提琴——这一舶来品产业在竹沟安家
目前,全县开办制琴及相关企业150多家,带动2600多人就业,制作的中高端提琴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出口欧美国家,年产值达7亿元,竹沟提琴享誉世界
漫步在竹沟镇的提琴小村,青砖白墙,沥青小路,处处透出清雅
但最优雅的,还要数从农屋里传出的婉转琴音
在竹沟,有个词大家耳熟能详:琴二代
何为“琴二代”?确山县手工提琴制作协会会长、竹沟镇小王庄村村民王金堂有自己的见解:“不仅会做琴,更要懂琴
”“我们第一代制琴人只会做琴,不懂得赏琴听曲
一把琴是好是坏,只能由外人评判
”王金堂说,要想让提琴走高端之路,就必须培养出懂琴的年轻人
王金堂的儿子王玉民今年25岁,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也是竹沟“琴二代”中的佼佼者
“提琴不仅是商品,它更是一件艺术品
”王玉民对提琴制作有自己的执着,“高档的提琴不是简单地按照既定的参数标准生产,而是纯手工精心打磨出来的,因此对工匠的音乐素养要求很高,只有精通音律才可能做出精品
我们不仅要生产提琴,还要创牌子,做精品提琴
”同为“琴二代”的熊呈豪与王玉民的想法一致
他的父亲熊开峰做琴已有20余年,但调音还得找专业琴师帮忙
“拉琴、修琴、教琴、制琴、卖琴,我们年轻一代要传承父辈的创业精神,把制琴产业发展得更好
”现在,从俄罗斯远东国立艺术学院学成归来的熊呈豪,已经在确山县手工提琴制作协会成立的弦乐团担任一名提琴手,这也让他的儿时梦想成真
“竹沟镇的‘琴二代’已经有60余名,经过专业的学习培养,他们将实现提琴产业的换代升级,也会让更多人听到竹沟提琴的音韵
”王玉民说
从“亭亭玉立”到“珠光宝气”□本报记者沈剑奇10月14日,镇平县石佛寺镇的玉雕市场,像正月赶集一样热闹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还有一些店主架起手机拿着玉器正在进行直播讲解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基地,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
玉雕产业在小镇传袭千年,是当地绝对的王牌产业,早已享誉国内
如今,当地人有了更远大的目标——把产品卖到全世界
镇平玉雕走出国门已有先例
明清时期,玉雕产品由水路南下武汉销往海外,匠人们制作的玉镜、玉挂屏等玉制品还参加过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
1974年,凭借玉器出口,镇平县成为河南第一个外贸超千万元的县;如今,许多由镇平玉雕大师制作的精品经常到海外展出,屡获大奖
但文化背景的差异注定了玉制品海外市场有限
如何打开销路,为产业注入新动力?“老外喜欢珠宝
珠宝加工跟咱们的玉雕有共通之处,石佛寺镇有先天优势
”镇平县怡浩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白振不仅有信心,更有办法
传统玉雕产业的粗放式、家庭作坊式生产显然已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白振曾在广东经营珠宝加工厂,响应返乡创业号召,2016年回到家乡,把工厂建在了石佛寺镇李营村的玉文化创意产业园
厂房外的院子里堆放的矿石如一座座小山
“这是粉晶,昨天刚从南非运过来
那个叫蓝天白云,巴西产的
”白振扯来一根水管,清水冲过,原本暗淡的矿石呈现出明亮的色彩
墨西哥、赞比亚、津巴布韦、斯威士兰,每块矿石的产地他都了然于心,“每个月从国外进口的矿石有40多个集装箱,重达上千吨
”厂房内,排排机器轰隆作响,数百名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
切粒、开片、冲胚、定型、抛光,经过层层工序,不规则的大矿石被做成光滑闪亮的方条、薄片、圆珠
在最后环节,宝石被机器根据设定图案自动雕刻,再由工匠细琢后,呈现出树叶、锁、如意、生肖等各种形态
除了手镯、吊坠、摆件等,创意产品也层出不穷
“这个按摩棒是我们的明星产品,消费者叫它‘瘦脸神器’
搭配刮痧板成套销售,每个月销量有100万套,八成以上都销往欧美
许多国际知名化妆品牌将它作为化妆品的赠品,深受海外消费者喜爱
”白振说
“目前,镇平珠宝玉石加工行业的从业者有近40万人
从最初的地摊经营,到借助电商直播促热销,‘玉雕+互联网’模式已日渐成熟
如今,我们进一步拓展珠宝加工领域,向海外市场进军
珠宝加工在石佛寺镇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生产销售规模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镇平县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管委会负责人说
从“亭亭玉立”到“珠光宝气”,石佛寺镇的美丽经济不断升级
“企业现有700多人,在镇上带动就业最多
年底新建的厂房也将投产,今年出口额有望达到1000万美元
”说话间,白振接到电话,又一船矿石从非洲运来了
“头部”工艺“绣”出世界版图□本报记者李晓舒脱发是个亘古难题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感慨道:“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
”早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发明了假发来应对脱发问题
而今,中国假发产品名扬海内外,品类繁多,占全球出口量的80%以上,其中一半以上都产自许昌
许昌也成为国内外假发采购商心中的“圣地”
10月15日,记者来到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小宫村
放眼望去,村内街道宽敞洁净,房屋整齐有序,这个闻名遐迩的“假发村”和一般村落没什么两样
推开一扇铁门,只见院子里成堆摆放着头发原料
几名妇女坐在木制拉床前,熟练地将头发原料按照颜色进行分拣,用篦子打松,再按不同长度进行分档、整理,最后捆扎成束
这些经过加工后的真人发被称为档发
该手工作坊的老板李宏杰从小就看到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村里来来往往
大一些,他就骑着自行车跟着村里人走街串巷收头发;20岁在自家开作坊,已经做了近40年
“每年加工两三吨头发,利润四五十万元呢
”李宏杰说
受他的影响,儿子在村东头也开了一间档发加工作坊
这种“档发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经过代代传承,已于2015年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村里有100多户从事档发初加工
俺村档发加工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
”该村党委副书记郑权介绍
当时,一名德国商人发现许昌村民的头发“直、健康、有光泽”后,就用绣花针等生活必需品与村民进行“以发换物”的原始买卖
100多年过去了,假发产业成为小宫村乃至许昌的支柱型产业
“家庭作坊毕竟利润有限,村里条件也满足不了制作成品发的要求,有点家底儿的都把厂开到尚集产业集聚区了
”郑权说,经过初加工后的档发被直接送到集聚区档发企业进行深加工,变成市场上销售的假发制品
最令小宫村人骄傲的,就是村里走出了“假发大王”——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有全,他是第一个把假发产业做成整套产业链的人
从家庭作坊到假发工厂,再到如今用户遍布全球的生产和销售公司,他的创业故事在小宫村人尽皆知,并带动周边几个乡镇成立了上百家档发制造企业,引领许昌市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发原材料集散地和假发生产制造基地,数千种假发产品畅销北美、欧洲、亚洲、非洲的40多个国家和国内100多个大中型城市
去年,许昌市假发出口额80亿元,占国内假发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
假发在国外属于刚需,是快消品
据统计,阿里巴巴旗下的跨境电商每隔2秒钟就卖出一套假发
美国前总统夫人米歇尔、著名歌星碧昂丝都戴过许昌产的假发
随着国内消费观念的更新,戴假发不再仅是为了“遮羞”,更成为时尚的风向标
而电商的飞速发展也为假发市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小宫村的假发产业亟须转型升级
我们正在探索利用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并借助瑞贝卡的实力和本村档发加工的传统优势,打造自己的档发品牌
”小宫村驻村第一书记张鹏说
估计100多年前的那位德国人怎么也想不到,当初他的那枚绣花针,会在100多年后,帮助小宫村甚至整个许昌“绣”出一幅假发产业发展的世界版图
河南宝藏乡村发现全球产品(假发提琴石佛玉雕确山县) 紧致抗皱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