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 历数百年风雨 活跃在湘鄂川贵广大地区 盛演不衰 一朵盛开的艺术奇葩 为群众喜闻乐见 被一代代艺术家传承 展现了无尽的魅力与风采一、荆河戏的形成 荆河戏是流行在湘、鄂、川、贵毗邻地区的地方大戏剧种,北以荆州、沙市为中心,传于恩施、鹤峰、五峰、来凤、公安、石首、监利、潜江、宜昌,溯江上至万县、巴东,下至岳阳、武昌;南以津市、澧县为中心,传于临澧、石门、慈利、桑植、大庸、永顺、龙山及酉阳、秀山;下至安乡、南县、华容、沅江及铜仁、黔阳、辰溪等地
它发源于澧州(澧县)和湖北荆州,旧称“上河戏”或“大台戏”
据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就已经形成,并有了演出活动
而后,1425年华阳王封藩来澧州,随行带来私家戏班,经常在华阳王府演出
清朝初年,由于朝廷明令禁止私蓄戏班,致使大量艺人流落民间演唱荆河戏,于是荆河戏开始在民间流传,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澧水一带荆河戏开始盛行
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对全省民间职业剧团定点安排时,因其主要流传于长江荆河段两岸而定名为荆河戏;同时,将松秀班定为津市荆河剧团、清和班(澧阳剧团)定为石门荆河剧团、永乐班(永乐剧团)定为澧县荆河剧团、同福班(国风剧团)定为临澧荆河剧团、新华班(新华剧团)定为石首荆河剧团等五个专业剧团
澧县荆河剧院是目前现存全国唯一的荆河戏专业表演团体
2006年5月20日,澧县荆河戏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文化部所确定并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澧州荆河戏以“中州韵”结合地方方言构成戏曲舞台语言
声腔有高腔、昆腔、弹腔三种,以弹腔为主
弹腔也称“南北路”,相当于京剧的二黄、西皮
弹腔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它的形成基本上标志着荆河戏已经初步完善
据《直隶澧州志》和《公安县志》记载: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张献忠等,曾于明崇祯十五年至十七年(1642—1644)在澧州一带屯兵;后来起义军退出北京,为抗击清军而转战大江南北,澧州是其最后的归宿地,至今民间仍流传着李自成余部在其夫人高桂英的率领下,以澧县境内的夫人寨一带为根据地,坚持抗清十七年的动人事迹
起义军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军中秦陇子弟演唱的秦腔也在群众中广为传播
后来该唱腔与本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一种声调,被荆河戏吸收,经过长时间的改造、磨合,使之成为一种既融合南北风味、又富有本地特色的新的戏曲声腔,这就是荆河戏的弹腔北路
南路形成时间较晚一些
据清代人王昶在其所著《使楚丛谈》中说: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二十一日,他因事到湖南澧州,当地官员招同小饮,“以安庆优伶低呤,呕呕唧唧,亦颇怡然”
说明最迟在清乾隆年代,徽调已传入湖南澧州等地
荆河戏艺人采徽调之精华,揉进湘澧一带地方特色,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舞台艺术实践,不断完善提高,从而形成了荆河戏所独有的弹腔南路声腔体系
二、荆河戏的音乐特色荆河戏音乐的南北交融,使之旋律丰富,优美动听,别具韵味
荆河戏的伴奏乐器包括文、武两种场面,文场面有胡琴、月琴、三弦、唢呐、笛子等,武场面则包括堂鼓、大锣、小锣、马锣,头钹,二钹等
马锣的传统打法极为特别,是将锣抛到空中再打
高腔的伴奏乐器以唢呐为主,昆腔伴奏以笛子为主,弹腔伴奏以胡琴(京胡)为主
弹腔音乐的基本板式和旋律与其它皮黄剧种大同小异,南路唱腔较为细腻柔美,旋律婉转流畅,节奏平稳匀和,长于抒情,也可叙事,喜怒哀乐均能表现;北路唱腔则显得粗犷雄浑,旋律紧凑激越,板式活泼明快,颇具力度,适宜于叙事,也能抒情,多用于表白、说理,询问、对答等场面
此外,该剧种所独有的特色唱腔,其调式新颖,唱法独特,别具一格,也为荆河戏音乐增色不少
如[苦平调](又名“八块屏”),乃是荆河戏旦角的特定唱腔,其唱法是唱第一句导板之后,接着的七句唱词各唱七种不同的腔调,使整段唱腔显出一种异彩纷呈、起伏跳荡的情致,从而生动地表现出舞台人物千肠百转、悠婉缠绵的思想感情
又如[呔腔]乃是生行演员常用的特定唱腔,其旋律和板式与北路唱腔相同,但唱法上的特点是前半句唱生角腔,后半句唱丑角腔,用这种亦庄变谐的手法,活灵活现的表现出人物朴实、耿直、憨厚可爱的性格
再如[子母调](也称“南北反”),其唱法是乐器定南路弦,演员唱北路腔,配以北路打击乐,通过这种不同调式之间强烈的反差,表现和烘托人物悲壮豪放而又幽怨深沉的感情,其声腔刚中有柔,雄婉相兼,很有艺术特色
荆河戏的音乐伴奏有文场、武场之分,过去只有六名伴奏乐手,既负责吹拉弹奏,也负责打击乐
以后逐步发展,伴奏乐队扩大,器乐种类增加
文场在原来“三大件”(胡琴、三弦、月琴)的基础上,增加了唢呐、二胡、板胡、琵琶等管弦乐器
武场废弃大土锣、大土钹,改用小土锣、小土钹,增加了小鼓、苏锣和苏铰子
武场音乐响亮热烈,节奏紧张亢奋,特别是小土锣音色纯亮多变,别具风味,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荆河戏唱、做、念、打均需武场紧密配合,故民间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之说
三、荆河戏的角色行当荆河戏的角色行当分生、小生、旦、老旦、花脸、丑六行,生分老生、杂生、正生、红生四种,旦分正旦、闺门旦、花旦、武旦、摇旦五种,花脸则分大花脸、毛头花脸和霸霸花脸三种
老生顾名思义,就是扮演中年以上男性的角色
小生主要扮演年轻的青少年男性角色
正生与杂生相对,正生主要扮演正派,严肃地男性人物,杂生则主要扮演剧中其他的一些男性角色
红生是勾红脸的男性角色, 一般体现忠勇仁义勇猛的男性角色,如关羽、赵匡胤等等
花脸中的大花脸类似于京剧中的正净,或铜锤花脸,一般以唱工为主
毛头花脸以载一字须为标志,由于在舞台上表演动作繁多、身段复杂多变,显得其毛手毛脚,没有片刻休止而得名
霸霸花脸是荆河戏中特有的花脸角色
正旦所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闺门旦有别于正旦,一般+移建体现未出阁的闺女少女,或大家闺秀亦或小家碧玉形象
花上旦表现的是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泼或泼辣放荡,常常带点喜剧色彩
武旦大多扮演勇武的女性,如武将和江湖人物中;1的各类女侠,表演上重武打和绝技的运用
摇旦起源于川剧的旦行角色名称,相当于京剧中的彩旦,又成为丑旦,主要扮演一些滑稽幽默的旦角角色
老旦扮演的都是老年女性
丑角是所有戏曲形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行当,梨园界流传着十一一句老话,无丑不成戏
可见丑角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荆河戏乒行丑也是一样非常重要
能够起到插科打诨、风趣幽默、调解舞台和观众气氛的功效
荆河戏的唱、念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音出丹田,尤重“喷口”,声要归韵,腔要落板,发音清亮
南路要唱得细腻婉转,北路要唱得高亢刚劲
各行发音用嗓区别较大,须生多用“边嗓”和“沙嗓”(俗称‘沙喉咙’),小生、旦角用假嗓(小嗓),花脸常用“本带边”,老旦、丑角用本嗓
念白主要讲“澧州官话”,但少数唱呔腔的戏如《三元会》、《三搜索府》等,讲白中有些字要仿山东音和苏州音(俗称“鲁白”和“苏白”)
四、荆河戏的表演特色荆河戏的表演素重做功,各项传统做功,有一套完整程式和基本要求,讲究内、外“八大块”功夫
“内八块” 功夫讲究人物的喜、怒、哀、乐、惊、疑、痴、醉等内心情感,即吉凶祸福、喜怒哀乐的内在感情;“外八块” 功夫则指云手、站档,踢腿、放腰、箭步、摆罡、片马、强裆、下盘等八种外部形体程式动作
演员要勤练头、眼、脸、口、胸,背、手、腿等外部形体动作
也有人将荆河戏的表演归纳为“八功”,即三官功——眉、眼、脸、上身功——肩、臂、肘
掌、胸、腹、腰,下身功,—腿、脚,喉嗓功,须发功,翎子功,盔帽功,袍服功
属于“内八块”功夫的面部表情又有“抖色”、“二马分鬃”等程式
“抖色”即变化脸色,演员在表现人物情绪激动时,通过内功使脸色由白变红,而且越变越红;“二马分鬃”又叫“二马分珠”,也是人物万分激动时的表情,演员表演时先将一双眼眸子向中间聚拢,然后同时向左右两边分开,属于高难度的功夫
胡须功讲究吹“一柱香”,即使用口劲,将胡须正中的一绺吹得竖起来,象一柱香,而两旁的胡须则纹丝不动
翎子功讲究挽“太极图”,演员的头部异常灵活的左旋右转,使插在头盔上的翎子随之转动,转出的翎“花”呈现太极图形状
此外,象“丢盔”、“甩靴”、“金蛇脱壳”等做功,都各有其独特的程式规范和动作要求,无不体现出荆河戏演员深厚精湛的艺术功力
荆河戏的传统武打,“把子功”有“锁喉枪”、“八枪”、“滚龙枪”和“春秋刀”等套数;“毯子功”有“抓钉子”、“煎刁子”、“扫堂腿”、“扭麻花”等技巧
还有“杠子功”,演员要在杠子上挂后脑壳或脚后跟,挂好后由另一演员将其荡平杠子,也属于高难度功夫
荆河戏对各行当演员基本功重点曾总结出五句话:“花脸重架子,须生重步子,小生重腿子,旦角重腰肢,丑角重口齿”
并且流传着花脸的壳子(面部两颊肌肉频频抖动,俗称“鬼脸壳子”)、生角的胡子(各种胡须功)、小生的翎子(各种翎子功)、旦角的跷子(武旦用的跷功)、老旦的抓子(头上发髻能运用颈项功使之颤动)、丑角的矮子(各种矮身段)等说法,反映出各行表演的基本特点
荆河戏的基本功有30多大项数百种技法,纷繁复杂,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
还有一些是其它剧种所没有的特技,如单洗马、双洗耳恭听马、杀叉、八卦步等,都是荆河戏所独有的特技
荆河戏也十分注重人物的化妆,讲究用色与构图勾画脸谱
一般是生角、老旦只须用黑色或白色填眉,不施脂粉;旦角要填眉画眼,施粉涂红;花脸、丑角要勾画脸谱
花脸的脸谱分粉脸、杂脸、三块瓦脸等六大类;丑角的脸谱有老脸、豆腐干干脸、桃子脸、娃娃脸、烂脸等多种
此外还有红生脸谱,如《单刀会》中的关云长、《斩黄袍》中的赵匡胤等
勾画脸谱时,用红、黑、白三种颜色作底色,常用颜色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
忠勇侠义者开红脸,如关云长;刚正无私者开黑脸,如包文拯;奸诈邪恶者开白脸,如秦桧、严嵩等
还有一种象征人物性格、出身或经历的脸谱,如包文拯额上画个月亮,表示他心如明月,执法如山;杨五郎额上写个佛字,表示他身入空门;魏延额上画三道斜纹,表示他有三根反骨,反复无常
荆河戏的传统服饰也有特点
纱帽、盔头,形大质硬,帽翅较短;王帽、公子巾小巧轻便
高方巾和软罗帽的帽腔都较软,表演时演员运用颈项功,可甩出各种花样,以烘托人物的性格
服装的水袖很短,演员常用抓袖动作等
五、荆河戏艺术的传承荆河戏对艺术精益求精,各个行当历代都有一批身怀绝技、德艺双馨的名角活跃在舞台上
清咸丰年间,驰名两湖的名演员就有“三个半戏子”和“五喜搭一候”
所谓“三个半戏子”是指张春喜、田育选、李老五、谭三元四人(谭算半个),其中张春喜擅演青须生角,他的眼功特别好,扮演《摩天岭》中薛仁贵假装毛子贞推车上山时,一只眼睛看山上,一只眼睛看山下,人称“上下眼”,观众赞为一绝
所谓“五喜搭一候”,是指许天喜、陈兴喜、张茂喜、王赛喜、向凤喜和候吉生六人
许天喜人称“花脸大王”,嗓音特别洪亮,上台时往往双眼圆睁,同时发出一声吼叫,令人震耳欲聋,充分表现出所扮角色的威猛气势
陈兴喜擅长官衣戏,纱帽翅子运用自如,有“活鲁肃”之称
张茂喜武功特别好,演《罗成修书》立直下盘(单腿直立)越立越高,稳如石桩;他还练就一套高难度的“三十六花”把子功,不仅把子到手就有花,连脱靴、丢盔都有花
候吉生的矮步越走越矮,直到上身贴近台板
民国前后,荆河戏舞台上更是名角辈出,众星灿烂
其中最著名的有:生角演员彭化万,他的唱功极好,唱腔极富独创性,他在《五丈原》、《取成都》中唱的阴调和子母调倾倒观众,艺名传遍湘鄂
生角演员滕和英在舞台上以精湛的做功取胜,他扮演《火烧绵山》中的介子推,能完美地运用下盘、白鹤腿、小翻、抢背、抖须、甩发、抖色等技法,把人物背母上山时的爬山、攀藤、避火、扑火以至最后被烧死等情景,表演得栩栩如生
其他如唐林明(小生)、瞿翠菊(旦角)、任和猛(花脸)、胡醉趣(丑角)等,都是称誉一时的荆河戏表演家
荆河戏第一个女艺人筱精培(1914—1980),早年学艺,不让须眉,也是名播湘鄂的荆河戏艺术表演家
她擅演青须生角,唱腔独具一格,融荆河戏和汉剧的须生唱腔于一炉,创造了一种刚中有柔、豪放而委婉的唱腔风格,既丰富了唱腔的音乐旋律和艺术技巧,又保留了荆河戏的传统特色
以后荆河戏中坤扮生角的唱腔,都继承她的衣钵,在荆河戏中自成一个流派
名丑胡醉趣曾师承孙升福、安福太、蒋玉和等,他技艺娴熟,台风严谨,做功细腻传神,唱腔风趣流畅,口纲清晰明快,富有韵味,能按角色身份、性格的不同而表演百人百面
1958年任湖南省戏剧协会理事
他戏路寛,拿手戏很多,如他饰演老脸戏《九锡宫》中的程咬金、袍带戏《三搜索府》中的施不全、折子戏《乞儿骂相》中的乞儿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
1955年,梅兰芳先生率团在长沙演出,适逢荆河戏名旦瞿翠菊演出《百花亭》、名丑胡醉趣演出《白罗衫》,梅先生看完演出后走进后台,对瞿说:“荆河剧是个古老剧种,《百花亭》的唱腔比我们的《醉酒》要好听,”对胡深有感触地说:“你的100多句道白口齿清晰,在地方剧种中能有这样的丑角真不简单
”荆河戏早期以在城镇演唱“庙戏”(在寺、庙前的固定戏楼上演出)、“会戏”(各地同乡会组织邀请戏班演出)为主
清光绪以后,更向农村发展,临时搭台演出“草台戏”
根据农事季节和民间习俗,农历正月唱“玉皇戏”;二月唱“土地戏”;三月唱“佛祖戏”、“财神戏”;四月唱“关公戏”;五月唱“城隍戏”、“青苗戏”;六月唱“雷祖、观音会”;七月唱“盂兰会”;八月唱“丰收戏”;十月唱“阳春戏”;腊月唱“迎春戏”
清咸丰、同治以后,荆河戏日趋昌盛,仅在湖南澧州和湖北荆州两地域,就有60多个戏班常年进行演出活动
民国时期特别是日寇侵华以后,由于战乱,荆河戏受到摧残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地方领导的重视,澧县荆河戏剧团多次招生,加强新生力量的培养,涌现出了一批艺术新秀,使荆河戏得以传承,成为了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荆楚人民接受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成为湘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寄托
荆河戏的传统剧目多达八百出,保留下来的有514出
剧目少数来源于元明杂剧、传奇和民间传说、故事,多数取材于历史演义、章回小说
还有些剧目是从其它剧种或民间艺术中移植整理的
常演的看家戏有《反武科》、《抱炮烙》、《三元会》、《二度梅》、《寒江关》、《碧王簪》等和所谓“三杀”(《坐楼杀惜》、《醉归杀海》、《打渔杀家》)、“五图”(《三相图》、《八义图》、《孝义图》、《铁冠图》、《楚天图》)、“十二山”(《首阳山》、《牛陴山》、《马鞍山》、《凤鸣山》、《定军山》、《九龙山》、《牧羊山》、《广华山》、《两狼山》、《金牛山》、《飞熊山》、《火烧绵山》)等
还有一些连台戏,如《封神榜》、《杨家将》、《彩楼配》、《粉妆楼》、《西游记》、《精忠报国》等,长的可演十天半月,短的也可演三五天
传统剧目的内容以反映宫廷生活和战争题材居多,也有一批反映民间生活的传奇和杂戏,如《赵五娘》、《秦彐梅》、《三娘教子》、《赶春桃》、《清风亭》、《白蛇传》、《一捧雪》等
解放后,在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同时,各剧团还自编自演了一些新历史剧和现代戏,如《法场拜相》、《程咬金娶亲》、《太平村》等,受到观众好评,并由广播电台、电视台录制播放;还有《反五科》、《打跛骡》、《耍凤冠》等表演剧目,曾在一九八二年作为省文化局举办的荆河戏教学演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
奇葩艺术(花脸唱腔澧县剧团丑角) 眼唇美容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